《风云:精忠报国》转载请注明来源:新起点小说xqdxs2.com
或许风云最后几章进展之快,许多故事情节不够紧凑,出乎读者意料,倒不是我才思枯竭,而是故意草草截稿,或许是再也看不到侠义小说的前景在何方,所以才草率了些,但后期整理、修改、添增大事记,编撰名人主要事迹等等诸多事不容懈怠,留予以后再说,到底有无空暇,倒要看我个人能不能坚持下去吧。
其中还有许多细节本来需要整理改写的,例如:李啸云在金人牢狱中见到徽、钦二宗时的情节需要添加,例如岳飞计赚刘豫,利用反间计除去这个傀儡也需多加笔墨去描写,还有岳飞如何苦劝高宗赵构重用良才,还有李啸云最后是生是死描写不够,两兄弟如何练就绝世神功也没交代清楚,甚至注重“风云交汇”如何打斗激烈等等,也需要花时间去想象,深入细致地写。
全书原本预计230万字结束,最终因为惨痛的结果,草草了事,只以188左右完结,实在对不住,过多不再重赘,我会在后期花精力与时间认真校对改写的,谢谢大家。
子木于2014年9月14日辰写在最后
这部小说本筹划于十一年前,当时的我年轻懵懂,对金庸先生的小说充满新颖与好奇,视为珍藏,一读便爱不释手,情难自禁。也可以说能有今日的毅力与兴趣都启蒙于金庸前辈,所以才有了这部小说的大体轮廓。
可能有人要问我,为何想了十一年的小说还是写成这样,这点作为作者的我也觉得愧对各位读者,最初的手稿与现在已经大致脱离,甚至许多故事与情节都被改动、删节,后来因种种事由中土而辍,曾一度打算放弃写小说的念头,记得大概十年前,自己为了写此部小说,沉醉痴迷于搜集史料,勤奋刻苦地研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一有空暇就将古文诗词,歌赋词汇记在本子上,便于消化,应运到自己的写作之上,那时的毅力直到现在想起来忍不住怀念,可惜自己曾一度堕落痴迷于荒度时间、无关紧要的玩乐上,变得懒惰、堕落,甚至叛逆,厌烦疲倦,数年的积累与心血付之东流。
此书本欲取名《虎啸龙吟》,但申请书名时提示已被注册,也就无奈改为今日呈现在各位读者的样子,说来也算是题目与内容极其契合吧,《风虎云龙》的主人公看似李吟风与李啸云两人,其实还有韩世忠与岳飞,但我写韩世忠与岳飞的故事与手法并未侧重刻意地去描写,而是通过第一主人公与第二主人公的经历去描绘,这两位人物乃是北宋末南宋初做出最大贡献的民族英雄,传于现世的故事较多,也难辨真伪,要说本人写的是反应当时真实情况也不敢大言炎炎,至于李吟风、李啸云兄弟二人是不是韩世忠的义子,李吟风与岳飞之间的关系,李吟风与李啸云的兄弟感情,甚至毕雅涵是不是毕昇的后代等等,等等都代表本人观点,读者们切莫信以为真,但故事的背景与许多耳熟能详的大事绝对是依据事实,个中情节略有夸张的手法,亦谨请各位见谅。
换而言之,那个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难道就不可能存在本故事中的情节与人物了吗?小说终归是小说,绝不是要向世人当作判定那个时期的依据,或许韩世忠当年只身一人潜入睦州清溪帮源洞一带,偶遇的那位农妇正是小说中李吟风、李啸云的母亲呢?韩世忠是大英雄,功绩自然为历朝历代记录下来,岳飞更是尤甚,若不是因清朝,也就是后金(爱新觉罗氏执掌的封建政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朝代)的忌讳与禁止,岳飞的名望远比今日关羽要响亮得多,当然全球各地,单供奉关羽的庙宇祠堂就已经超越了孔子,不过这也是个人猜测,古贤仁士非我这等小民胡乱揣测。但想关羽论武力不及吕布,甚至不敌典韦,论战功也不及当时的赵子龙,当时记载赵云冠以常胜将军之称,兵法娴熟,枪马精通,史料曾评价要是此人与吕布相逢,定战个平分秋色……就连计谋方面,关羽也不敌陆逊与吕蒙,这位武圣为人骄傲自负,才大意失荆州,丢了性命,唯有丹心一片效忠刘备这个伪皇叔,落得英雄末路。也就因他那义薄云天的襟怀,为后世津津乐道。不过相比岳飞,不能说遥不可及,但也不堪伯仲之间吧?岳飞被南宋熙宗赵睿、甚至元朝表彰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取得战功占“中兴十三战功”居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不胜枚举,历经大小一百多次,未尝败迹,是封建时代的奇迹,足可称其为“战神”,但他未能一展抱负,收复失地,落得忠良被奸佞陷害枉死的惨痛结局,而当时他原本不愿意再从庐山下来出战金人,知道赵构与秦桧为首的主降派反复无常,另一方面,赵构与秦桧忌惮岳飞怕一举北上,收回失地,迎回钦宗赵桓,(原是二圣,但徽宗赵佶含恨早死,赵桓也于公元1145年抱憾而死)赵构担心自己皇位不保,这才假借秦桧之手除掉了岳飞,相比关羽的忠心与大义,岳飞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心知此去万不能成功还是被赶鸭子上架,引颈自刎般地中了圈套,这等悲壮事迹难道不足以称其为“武圣”么?他戎马一生,战功无数,从不邀功,熟练运用兵法却从未亲自撰著兵法,被尊敬为民族英雄,当然兀术也是民族英雄,不过他是女真人的民族英雄,这一点我依旧信奉金庸先生的观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去批判哪一方,诋毁哪一个民族,也不渲染“唯汉独尊”,采用中庸两面的手法描写兀术代表的侵略者们,相对现在的泱泱华夏而言,汉人、西夏人、契丹人、吐蕃人、大理人等都是一家,民族亲和,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美好愿望而评判双方,绝无愤激地批判谁正谁邪。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子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新起点小说xqdxs2.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