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新起点小说xqdxs2.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spanclass="xx1"7.4令人瞩目的成绩和未竟之业/span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的加强,使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大大加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无非以下几项:(1)新的劳动力投入;(2)新的资本形成;(3)效率(TFP)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保持高人口增长率和高投资率,但和过去不同的是,改革开放使资源投入转化为新增生产力的比率,例如投资到资本形成的比率提高了,新生产能力的使用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改革开放通过以下路径增强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第一,最重要的是,市场制度的建立为平民创业开拓了空间,解放了长期为旧体制所压制禁锢的民间积极性和创造力。改革开放前,在“全面专政”体制下,私人从事工商业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复辟”活动,遭到无情镇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逐步松动了对私人创业的准入限制。特别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认可“非公有制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民营经济一定的活动空间。随着中国民间长期被压抑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积极性喷薄而出,到20世纪末,中国已经涌现了3000多万户民间企业。它们乃是中国出人意料的发展最基础的推动力。
民营经济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具有很大的素质优势。事实表明,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最活跃的成分,是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力量,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它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抗击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回升中大显身手,担当了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为化解农村贫困、提高农民收入开辟了道路,同时推动着中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
从世纪之交不同地区民营经济在经济中所占份额大小与该地区GDP增长快慢之间的相关性可以看到,民营经济所占份额愈大的地方,GDP的增长愈快(图7.1)。
图7.1民营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以2000年为例)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
第二,改革开放使发展经济学所说的“库兹涅茨过程”大大加速。大量原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在命令经济的条件下,国家工业化是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通过国家动员资源和强制投资的手段进行的。连农村公社社员进城都要事先得到批准的管制,大大限制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度和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当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和民间创业活动活跃起来时,生产要素就可以比较顺畅地从效率较低的产业向效率较高的产业流动。在改革开放后的年代中,中国有高达2亿处于低就业状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从事工商业活动,还有相当于爱尔兰国土面积的约7万平方公里的农用土地转为城市用地。
第三,开放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中国和国外技术水平差距很大的条件下,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设备和外国技术,很快地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经济史家安格斯·麦迪森(AngosMaddison)对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的分解核算,清晰地表现出是哪些因素的变化构成了GDP的增长。他估算了从1952年到2003年中国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简称TFP)的变化情况(见表7.8)。对比1952~1978年和1978~2008年的情况,他发现,在毛泽东时代,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资本生产率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年增长率为负数,即-1.37%。
表7.7中国基本经济增长核算(1952~2003)
续表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修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1页。
从表7.7可以清楚看到,改革开放前26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下降了,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率放慢了,资本投入的增长率保持了同上个时期相同的增长速度,而GDP的增长明显加快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改革之前的速度,资本生产率也摆脱了负增长,因此,全要素生产率(TFP)一改过去逐年下降的状况,以每年2.95%的速度增长。这极为显著地说明了改革时期效率的改善。
珀金斯和罗斯基(PerkinsandRawski)报告了类似的结果。他们指出,在改革开放前的1952~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微不足道的0.5%,而且其中的1965~1978年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是下降的。而改革开放后的1978~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TFP)年均增长达到3.8%的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40%。
中国经济学家白重恩和张琼分别从技术效率、要素有效使用和配置效率三个维度考察我国的生产效率变化情况。他们得出的结论与前两项研究得出的结论相类似,1979~2007年中国生产效率平均改善速度达到了3.78%左右的高水平。
在各项经济增长动力的支持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过程中,中国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扩大了中高等教育的机会,显著拓宽了医疗保险覆盖面。劳动力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国有企业为基础的“铁饭碗”式社会保障体系转变为不断扩大和完善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根据麦迪森的计算,1978~2003年的25年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长率从1952~1978年间的2.33%提高到6.57%。这个速度不但大大快于美国和西欧,而且超过了几乎所有其他亚洲国家的历史数据,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表7.814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增长率(1913~2003)(%)
续表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洞中避难所》【新笔趣看】《他知道风从哪个方向来》《华娱调教师》《斗破之我为雷帝》《野火》【星空职业者小说网】《诸天:从九龙拉棺开始无敌》《女主她好不对劲[快穿]》《噩梦使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