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新起点小说xqdxs2.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因为得罪了宋国的宰相而被杀,他的曾祖孔防叔被迫逃到了鲁国,家道也因此衰落下去。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e)时,因为立了战功,才被封为贵族最低的一等——武士,做了小县城陬(zou)邑的县长。
叔梁纥的妻子一连给他生了九个女儿,他的小妾(qie)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但是个跛子。叔梁纥希望有个像样的儿子来继承自己,于是晚年又娶不满20岁的颜征在为妻,生下了孔子。据传,生孔子时,叔梁纥和颜征在曾去尼山(今山东曲阜城东南)祈祷山神,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大约在孔子三岁时,年老的叔梁纥就去世了,葬在防山,当时颜征在还很年轻,按照礼制不能去送葬,所以她就不知道丈夫的墓地在哪里。丈夫去世后颜征在带着幼子离开原来居住的陬(zou)邑昌平乡,迁到了鲁国国都曲阜西南角的阙(que)里,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
在艰难生活中,颜征在把希望寄托到了对儿子的培养上。她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孔子的启蒙教育,要他学习礼仪技能、文献知识,以便将来重返贵族行列。另外,曲阜是鲁国都城,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周代的文物礼制,这里传统的文化氛围,也对幼小的孔子起了极大的熏(xun)陶作用。孔子自小就经常摆上自制的祭祀时用的祭器,练习磕头、揖让等礼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15岁时就立下了“志于学”的决心,勤学好问,博览群籍,孜(zi)孜不倦。孔子学无常师,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广泛向各种人学习。
到了十六七岁,孔子已经成为一个熟知礼仪,很有文化修养的少年了,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鲁国大夫孟子赦(she)就十分欣赏孔子,他病危时曾告诫子说:“孔子年纪轻轻就这么博学多礼,将来一定是个大人物。我快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后来孟懿子果然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制度。
不久,孔子的母亲去世了。按照礼仪,子女应将父母亲的灵柩合葬在一起,但孔子不知道父亲的墓地在什么地方,就将母亲的灵柩暂时停放在曲阜城东,打听到父亲的墓地后,才遵照礼法恭恭敬敬地把父母合葬起来。
孔子学艺
孔子的学习态度十分认真,凡是遇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一定向人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孔子学习不仅仅要学会,还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他曾跟随鲁国的乐师师襄学琴。一支曲子学了十几天,师襄很满意地说:“嗯,弹得不错,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但孔子却并不满意,说:“调子我算是掌握了,但手法运用得还不娴(xian)熟。”过了几天,孔子已经弹得婉(wan)转流畅(chang)了,但他仍不满意,对师襄说:“这支曲子的韵(yun)味我还没领会,让我再练习几天吧!”又过了几天,师襄说:“现在你弹奏得比较好了,可见你已经领会曲子的韵味了,咱们练习新曲子吧!”可孔子却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心情来创造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接着又继续练习弹奏。
直到有一天,孔子跑到师襄面前,兴奋地说:“我已经能从曲子中感受到作曲人的形象了:他站在高高的地方,四面八方的国家都臣服于他。除了周文王,这个人还会是谁呢?”师襄听了十分佩服,站起来行礼说:“哎呀,您真聪明!我的老师传授这支曲子时,告诉我曲名叫《文王操》!”孔子是多么善于学习啊!
孔子任相
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地位也很低。长大之后,他先在鲁国贵族季孙氏家里当管理仓库的官吏,掌管钱粮分毫不差;后来又做过管理牛羊的小官,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牲畜日渐增多。这些都是贵族不愿做的“鄙事”,但孔子却把牛羊管理得肥壮,账目算得一清二楚,充分显示了自己的管理才能。此后鲁国多次发生内乱,孔子因此一直未被重用,只是断断续续地做了些不大不小的官。鲁国的政局稍(shao)稍稳定之后,51岁的孔子被国君任命为中都县县长。在任期间。他推行礼制教化民众,短短一年时间内,社会风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孔子因为政绩突出,先后被提拔为司空和司寇(kou),55岁时,国君让他代理宰相。
孔子听到这个喜讯后满脸喜色,他的几个学生对他说:“人们常说君子在大祸临头时面无惧色,福运降临时也不会面露喜色,您为什么一听到被任命为代理宰相就这样喜形于色呢?”孔子说:“不是还有‘自得其乐”这句话吗?”
上任以后,孔子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礼制教化,他把扰乱国家统治秩序的贵族给处决了,在百姓之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为了加强王权,他开始削弱三桓的势力,使鲁国渐渐的强盛起来。
齐国君臣看到这种形势,感到处境很危险,因为齐、鲁两国是邻邦,鲁国强大兴盛起来,肯定会威胁齐国的安全,于是他们想出了一条计策:从国内挑选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让她们身穿华丽优雅的衣服;又挑了一百二十匹骏马,配上耀眼的锦绣绸缎,一起送给鲁国国君,目的是使他们迷恋声色,怠(dai)于政事,进而疏远孔子。
鲁定公和贵族大臣果然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些礼物,天天歌舞升平,吃喝玩乐,国事朝政都抛(pao)到了九霄(xiao)云外。孔子想劝谏(jian)国君,但国君躲在宫里不肯见他。孔子心知振兴鲁国是没什么希望了,便带着弟子失望地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走上了求让行道的征途。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并给他在鲁国一样的待遇,借此炫耀其“尊贤”。孔子十分高兴,踌躇满志地想在卫国实现他“仁政德治”的主张和理想。但平庸的卫灵公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丝毫不感兴趣,他给孔子优厚的待遇只是想借孔子这块招牌,炫耀他“招贤纳才”的好名声罢了,其实孔子并未受到重用。孔子在卫国住了几个月,从没参与过卫国的政事。这时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诬(wu)陷孔子是鲁国的奸细。于是卫灵公派人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担心早晚要遇到麻烦,便急急忙忙地离开了卫国。
此后孔子又去了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等诸侯国,希望得到国君的任用,以便推行他的政治主张,结果却是四处碰壁,还差点丢了性命,但孔子非常乐观。
孔子到了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援救陈国。楚昭王听说孔子住在卫国和蔡国之间,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十分乐意,打算去楚国大干一番。
陈、蔡两国的贵族得知消息,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就派兵去抓孔子师徒,孔子一行为了避祸走进一片旷(kuang)野,无安身之地。孔子他们被困住了,无法逃脱,随身带的粮食也吃光了。弟子们全都饿得无精打采,但孔子却照样不停地给他们讲学。
子路满脸怒气地对孔子说:“难道君子也会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和颜悦色地开导他:“君子和小人都会遭遇困窘,但君子在穷困时仍坚持自己的信念,而小人面对穷困就会无所作为了。”
孔子看到子贡也是一肚子不满意,便问他说:“子贡啊,你认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说:“当然是了,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孔子笑笑说:“你这就说错了。我只不过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并且找出其中的错误,然后改正。”
孔子知道弟子们对目前的处境都心怀怨气,便想趁着这个机会教导他们应该如何坚守节操。
孔子先叫过来子路,问道:“你是不是认为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不然我们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子路毫不隐讳地说:“我认为我们不够仁德,所以别人才不信任我们,不重用我们;我们的智谋也很低,以致于被围困在这个地方。”
孔子反问他:“真是这样的道理吗?子路,假如有仁德的人就会受人信任,那么伯夷、叔齐为什么还会被饿死呢?假如有智谋的人就能够畅通无阻,那么聪明的比干又怎么会被剖(pou)心呢?”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