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

赴美留学宋美龄(1 / 2)

潘强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新起点小说xqdxs2.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赴美留学宋美龄

宋美龄,1899年3月23日,生于上海。父母根据前两个女儿霭龄、庆龄的命名方法,给她取名为美龄,在家排行第四,父亲宋耀如是上海滩有钱有势的百万富翁、革命家、实业家。

宋母倪桂珍是个斯巴达式的女人,按宋美龄的话说:“母亲的个性,处处表示出她的严厉刚强,而绝对不是优柔善感的。”她常以美教派的教条为依据,来要求她的孩子们,不准孩子们跳舞和玩上帝不喜欢的游戏。这位母亲,几乎在孩子还没有离开襁褓时,就领着他们做祈祷。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对全能全知的上帝的虔诚更重要了,不自觉自愿地接受上帝的指引,就不可能成为有作为的人物。她常常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举行祈祷,而且祈祷时间很长,有时天还没亮就开始了。每当孩子们要求她解答什么难题时,她总是回答说:“让我去叩问上帝。”于是又去做祈祷。多年以后,霭龄、美龄遇到重大困难问题时,还常常请宋母祈祷,叩问上帝。

宋家的孩子们都要参加家庭祈祷,这使得小美龄十分厌倦,她常常以“口渴”为借口,偷偷地溜到外面去玩,这时常惹得她母亲生气。美龄也要和兄弟姊妹一样,必须常常到教堂去,而且冗长的说教使得她觉得厌烦,但却养成了她后来做事的恒心。

宋母的角色是个贤淑的家庭主妇,因而她也要求女儿们学会针线活儿,学会煮饭做菜等家务事。她请了一位心灵手巧的寡妇来教女儿们学针线活儿。庆龄、美龄都很乖巧,学得很快,只有霭龄不肯好好学习。宋父则认为与其花时间学习针线活儿,不如让孩子们读点儿童读物。结果,霭龄被允许不再学针线活儿。宋家当时雇有家庭厨师,但宋母却仍然在餐具室里向女儿们传授美式烹调的奇特花样。庆龄和美龄都学会做几手好菜,美龄还学会做小甜姜饼和圣诞蛋糕。只有霭龄不好好学习,只学会了做烤鸡。

宋耀如很重视孩子们的英语训练,在孩子们入学前,他就从美国购买来大量幼儿读物,他们夫妇俩轮流教孩子们读写。同样,他也很重视孩子们的中文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们成为学贯中西的大人物。孩子们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认真地练习毛笔字。宋耀如还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他还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编成故事讲给美龄她们听。

宋家的三个女儿都是在上海三一堂女塾接受启蒙教育的。当时上海有地位的中国人都认为中西女塾师资优越,所以都把女儿送入中西女塾而不入三一堂女塾。但宋耀如认为中西女塾是美国监理会中国教区的橱窗,它被林乐知所控制,把美国社会的坏东西带了进来,况且中西女塾的英文名字又是以那位不让他留在美国学医的马克缔耶主教命名的。把爱女送进这种学校,宋耀如在感情和理智上都无法接受。所以,他把女儿送入以金汉声小姐为校长的三一堂女塾。

三一堂女塾座落在上海八仙桥侧,离宋家不远,校长金汉声自称该校师资并不弱于中西女塾。宋霭龄于1898年秋进入三一堂女塾。当时,交通不便,从宋家到学校往往要走好长一段时间,但霭龄找到了一条捷径,直接穿过吉伯路上的教堂就可到达学校。校长金汉声小姐经常坐黄包车上街,并总是把霭龄拉到身边,让她坐在自己的膝上。街上的中国人看见一个外国人抱着个中国小姑娘,便对着霭龄喊:“小洋奴!小洋奴!”庆龄7岁时入三一堂女塾学习,她的辫子又细又短,以致一些小女孩叫她“小猪尾巴”。

几年后,5岁的美龄也吵着闹着要和姐姐一起上学。家里人觉得霭龄也是5岁上学的,是美龄的榜样,现在美龄与二姐一起上学,有姐姐的照顾会更好些,于是便同意了。父母给她收拾好衣物,让她穿着方格呢上衣,带着一只浅色皮箱去学校,入了三一堂女塾的幼儿班。从此,庆龄、美龄便一起住在三一堂女塾的同一间寝室里。每天美龄都帮二姐抹窗户、扫地。晚自习后,她还给姐姐和同室的小朋友准备好茶水。

三一堂女塾有两栋房子,一栋是宿舍,一栋是教室。宿舍用瓦斯灯照明,教室里则有电灯。从教室通往寝室的通道很暗,夜晚则一片漆黑,许多小女孩都害怕走这段路,夜晚更无人敢走了。可是,美龄就连夜晚也敢走这条通道。一天,老师批评了那些胆小的小女孩,表扬了美龄的勇敢。她说:“你们为什么不敢像美龄一样从那里走过去呢?”受到老师的表扬,美龄觉得高兴,可心里却还有余悸。其实她与其他小女孩一样,每次走过那条通道都吓得发抖。特别是到了晚上,寝室里一片漆黑,室外的树影斜映到窗上,不时晃来晃去,煞是吓人!美龄躺在床上,常常从噩梦中惊醒,甚至尖叫起来。她心中的恐惧,终于被一位细心的老师发觉了。第二天校长便通知了宋耀如。于是,美龄被接回家中,直到她出国之前,她都在家中接受家庭教师的教导。

在暑假里,美龄姊妹三人又聚在一起,再加上他们的小兄弟,家里便热闹起来。但是,她们要继续学习功课。早上,她们到一位英国女教师家里去学习英文和拉丁文,下午则由一位老先生教她们古文。午饭后,她们通常要睡个午觉。可是,当她们的母亲睡着后,姊妹几个便偷偷爬到后院去玩耍,有时还跑到附近农田里去乱窜,把农民的庄稼踏坏了。为此,宋耀如不得不付给邻近的农民赔偿费。宋父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职,所以,他并不因此而特别责怪孩子们。“孩子们最爱玩的是捉迷藏。美龄是这些伙伴中最年幼的一个,而且她又不太会玩捉迷藏,轮到她藏的时候,她往往藏不好,很快就被人家找到了。当她去找别人时,又因身体笨拙,常常找不到别人,因而,她往往成为孩子们游戏中的小累赘。所以,孩子们想方设法把她甩开。”

一天,孩子们又在玩捉迷藏,美龄吵着要跟他们一起玩。孩子们想了个主意,甜言蜜语地哄她说:“机灵鬼,你站在花园里,闭上眼睛数一百个数再找我们。”

美龄用胖乎乎的小手捂住自己的眼睛,耐着性子数了起来。1、2、3……为了数得快,她往往从20就跳到30甚至40。用这种方法,她很快就数到了一百。可是,当她睁开眼一看,四周静悄悄的,花园里连个人影都没有了。她找了好半天,还是没找到。她马上明白了:她们一定是跑到别处去玩了,也许还在那里嘲笑自己呢!

一种被抛弃、被轻视、被嘲弄的委屈感涌上她的心头,她那幼小的自尊心被挫伤了,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接着大哭起来。这时,大姐霭龄跑过来,替她擦去眼泪,并安慰她说:“你也会长大的。”

儿时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很长时间宋美龄无法摆脱这种挫折感。这使得她很难与他人推心置腹,和睦相处。在自卑中产生的尊严,使她容易激动,盛气凌人,令人觉得她高不可攀。她在过分激动的时候,往往突然出荨麻疹,浑身上下出现许多红色的肿块或疹团,这种慢性皮肤病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她。

因为大姐霭龄自小就帮助她、保护她,从未使她失望过,所以,美龄对她的这位大姐十分崇拜,几乎是言听计从。当霭龄在家里发号施令,处理家务的时候,美龄总是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着,她像在跟她大姐学习管理家务似的。

宋耀如夫妇早就下定决心,要送他们所有的孩子到美国留学。

20世纪初,清政府已经开始往国外派遣留学生,学习西学了。但是,送男孩子到国外留学,那时还仅仅是少数权贵们的特权。至于送女孩子出国深造则是绝无仅有了。19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曾有金雅妹、吴金英、康爱德、石美玉等少数女子出国留学,在美国学医。但她们全都是借助传教士的力量出国的。像宋耀如这样自费送自己的女儿出国留学的,在当时少如凤毛麟角,因而遭到亲友们和众人的非议。宋耀如从自身的经历中体会到:接受西洋教育是达到改造中国目的的重要手段。因而,他不顾人们的非议,毅然送自己的女儿出国留学。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新棉花糖小说网】《大宣武圣》《从行星总督开始》《人渣反派自救系统》《文豪1978》《天命之上》《从鱼》【穿越了】《又逢君》《穿进同人文怀了影帝的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相关小说

谨言 其他 / 连载
谨言
来自远方
一朝醒来,穿成高富帅,李谨言双手叉腰,仰天长啸,老子终于翻身了!可惜高富帅上头还压着帅二代,新鲜出炉的李家三少,因为神棍一句批语,即将成为楼少帅的第四任“...
193万字9个月前
龙藏 其他 / 连载
龙藏
烟雨江南
《龙藏》卫渊本无大志,但在时代洪流中不得不走上征战四方、开疆辟土之路,直至关山踏尽,未曾白头。不正经的简介一:仙人也怕工业化!这是一个发生在玄幻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故事。...
213万字22天前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 其他 / 连载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
引路星
因为身体原因,时绮家里希望他与一位高匹配度的Alpha相恋、最好尽早结婚。时绮对此充耳不闻,只觉得Alpha都十分无趣。直到最近,他遇见了一个有意思的Alpha,开始改变想法。对方信息素的味道很好闻,......
8万字1个月前
当维修工的日子 其他 / 连载
当维修工的日子
带刀
中年男人做了物业维修工,开始了他充满正能量的打工生涯…
90万字一年以前
阵问长生 其他 / 连载
阵问长生
观虚
修界九州,道廷一统,世家压迫,宗门垄断,修道壁垒森严。底层修士修道无门,灵石匮乏,度日维艰。十岁的墨画,先天体弱,散修出身,家境贫寒。即便苦心修炼,终其一生,可能也只是一个卑微如蝼蚁的炼气修士。直到他的识海中,出现了一块道碑。可以领悟天道阵法,无限增强神识。墨画将借道碑,破碎修道壁垒,铸就无上神识,彻悟仙道阵法,问鼎长生大道……
31万字一年以前
怎敌她软玉温香 其他 / 全本
怎敌她软玉温香
鱼山醉
提起乔沅,上京诸人无不羡慕她的好命。出生钟鸣鼎食之家,才貌都是拔尖儿,嫁的男人是大霁最有权势的侯爷,眼见一辈子都要在锦绣窝里打滚。乔沅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她做了个梦。梦里她被下降头似的爱上了一个野男人,抛夫弃子,为他洗手作羹汤,结果还被抛弃,最后在一个大冬天投了湖。梦的结尾,一个看不清面容的女人站在她的坟茔前,怜悯道:“夫人,你放心去吧,我会替你照顾好侯爷。至于小少爷,我找了一户人家,虽然以后不再
40万字一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