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D—day
D日(D—day)是美军常用军事术语,和D日同样常用的另一个军语是H小时(H—hour)。这两个字母用来表示特定作战与行动的开始时间。这种表示有两个意义,第一是表示作战时间尚未确定,第二是表示行动计划高度保密(解放军常用的类似军语是基数:如两个基数炮弹、三个基数燃料。这里的基数可以是100发,也可以是500发,但具体是多少则由通讯各方事先约定,其好处是有利于保密)。
Dragunov狙击步枪
俄罗斯的AK系列步枪中的改良模式,把AK枪管加长,改护木等变成狙击枪。现在俄罗斯等不少东欧国家还在使用Dragunov。
该步枪射击移动目标时有明显效果,而且准确度高。它利用导气调节改变发射速度。这样可以提高射击的稳定性。一般用于中距离作战。
打击式扫雷器
打击式扫雷器是利用钢索或链杆把地雷击炸,从而达到开辟通路的目的。它扫雷宽度可达4米,扫雷速度1~2千米/小时。这种扫雷器的优点是旋转速度高,击炸地雷效果好;缺点是扫雷时,尘土飞扬,严重影响驾驶员视线。
与机械扫雷器相比,火箭爆破扫雷器开辟通路迅速,发射隐蔽,清除非耐爆地雷较彻底,因而得到广泛使用,成为各国的主要扫雷装置。火箭爆破扫雷器通常由火箭发动机、柔性直列装药、发射架、起爆引信和控制装置等组成,一般安装在车体后部。柔性直列装药由火箭拖带落入地雷场爆炸,利用爆轰波诱爆或炸毁地雷,开辟全通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沙俄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沙俄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沙俄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失去了生命,2000万人受伤。
“第四代核武器”的限制
第一代核武器是用铀或钚制造的原子弹。现在,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和技术已广为人知,无须进行核试验就可以研制成功,因此这种武器的扩散已成为当今的主要威胁。
第二代核武器是热核武器,即氢弹。经过50年的发展,这种武器的技术已经成熟,再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已不大可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目前能够被核大国所接受,从技术上讲,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第三代核武器是效应经过“剪裁”或增强的核弹。研制这类核武器需要进行核试验,因此受到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限制。
第四代核武器以原子武器和核武器的原理为基础,所用的关键研究设施是惯性约束聚变装置,因此它的发展不受全面禁止试验条约的限制。在军事上,由于这类武器不产生剩余核辐射,可作为“常规武器”使用。只有那些拥有第二代核武器,掌握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才有能力发展第四代核武器,其扩散将受到限制。第四代核武器的某些研究已经进行很长时间了,例如:干净的聚变弹、反物质弹、粒子束武器、激光引爆的炸弹、原子和核的同质异能素武器等。
电子战
电子战又叫电子对抗,包括无线电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和其他光电技术装备对抗。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战场上电子侦察反侦察、干扰反干扰、对抗反对抗等电子作战方法已经广泛运用,作战双方都在力图夺取电磁优势,以遏制、削弱乃至摧毁敌人的电子对抗能力,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电子战经历了由通信对抗到雷达对抗再到电子武器系统全面对抗几个发展阶段。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发展陆、海、空电子战装备和电子对抗能力,始终是各国争夺电磁优势的重点。近20年来,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军用电子设备正向小型化、性能好、价格低廉的方向发展,这给现代战争大量使用电子对抗装备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现代战争中,几乎每个作战单元都装备有电子设备和电子对抗设备。电子通信装备、电子探测装备,如警戒雷达、红外夜视仪、激光测距机等;电子通信设备和通信干扰机;自动化指挥控制以及其他电子战设备,已经在现代战争中普遍使用。为了夺取电子战的主动权,很多国家还专门组建了电子战部队。
电子侦察装备以微电子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光电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微型电子计算机在各种侦察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各种侦察设备与器材、加远红外遥感探测器、激光设备,已经大量装备部队,电子侦察技术发展到了光电侦察的新阶段。
电子战装备与电子技术
电子战装备按照不同的使用情况,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战场使用可分为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和电子防御装备。其中的电子干扰装备又可以分为有源电子干扰和无源电子干扰、压制性电子干扰和欺骗性电子干扰,以及无线电通信干扰、无线电导航干扰、雷达干扰、无线电遥控、遥测干扰、红外干扰、激光干扰等装备。在具体战术应用上,又可以分为远距支援干扰、近距支援电子干扰、随行电子干扰和自卫电子干扰等装备。电子防御装备包括电子侦察、反电子干扰和对反辐射导弹的防御等,主要是为保障己方电子设备系统发挥效能而采用的措施和行动。
目前,电子战技术和电子战装备已由原来的单纯的干扰和压制等软杀伤作战方式,逐步发展成为“侦察与干扰、干扰与破坏”相结合的电子战手段。电子战战术也出现了“软杀伤”和“硬摧毁”相结合的作战样式。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百舌鸟”和以后在此基础上改进成功的“猎犬”、“标准”等反辐射导弹,都是在发现目标之后,立即自动寻找并对目标实行攻击的“软”、“硬”结合的电子战武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又研制一种高速反雷达导弹,主要用来对付制导雷达、炮瞄雷达和警戒雷达。电子系统已成为精确制导武器的“灵魂”。同时,电子对抗又成了对付精确制导武器的重要手段。
地对地战术导弹
地对地战术导弹是指从地面发射,攻击敌战役战术纵深内重要目标的导弹,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内,多采用惯性或复合制导,配以常规或核、化学弹头,这种导弹射程远,已成为许多国家陆军手中的“杀手锏”。
1944年德国军队首先使用了V—2式地对地战术导弹,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研制和装备这种导弹。迄今已发展到第三代,研制型号约50个,17个国家能自行研制。今后,各国将重点发展复合制导及提高命中精度、机动性、隐蔽性和突防能力。
地球物理武器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世界好像公测了》《封神:开局一个凤凰分身》《我能继承角色天赋》《重生成阴鸷太子的心尖宠》【新平凡文学】《灵能者不死于枪火》《什么年代了,还在传统制卡》《末世第一狠人》《帝皇的告死天使》《顶级坏种为我俯首称臣》
新起点小说【xqdxs2.com】第一时间更新《军事科学知识》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