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南团汀人为工程搬迁
南团汀大队是光荣而又苦难的,它的历史刻在村中老人额头那纵横的皱纹里。
南团河村中有一座“三官庙”。“三官”,传说是龙王爷的外甥,管水的。南团汀人为镇火神爷而修了这座庙。那是一座颇堂皇宽敞的庙宇。
南团汀人引以为自豪的,就是他们最早地把这座庙宇改成了学堂。南团汀的学堂在周围出了名,100公里地以外的人都有来这里上学的。因此,外面人称这村是“礼义村”。
清朝的时候这村里出过秀才、举人、进士……就差状元了。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游击区。
1943年日本鬼子来这个村“扫荡”,一下子掳走了63名无辜的乡亲。有人说送到了日本当苦役,有人说送到东北当了“马鲁太”!
最先站到那“扫荡”后的学堂面前的,是两个共产党人,一个是区长王维舟,一个是区委书记赵其田。两个共产党人,带领南团汀人,在那古老的土地上,唱起了令人亢奋的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
人们组成了妇救会、儿童团、民兵、老头队他们扛着土枪,扛着长矛,在区委书记带领下,偷袭三屯营,把地雷挂到敌人门楼上!民族的文化也决不容许摧残。被毁坏了的学堂,要重新建起来,区长和群众一起脱土坯,垒“课桌”。
南团汀群众当时接待了多少共产党人、革命者,数也数不清,他们有冀东暴动的组织者,有冀东军工部的“新华队”,有入关南下的大军!
南团汀的群众自己吃糠咽菜,也熬出一锅锅的粥端给人民子弟兵,有玉米的、高粱的、红薯的。
老人们感叹说:“那时节,共产党的章程一呼百应啊!”
1947年土改后,区委书记王守训一次动员,南团汀100多青壮年报名参了军,200多户的村庄,平均每两户就送走一个亲人!
他们披红挂花,在滦河码头登上木船,整整3只木船啊!船上挂着“南团汀翻身团”的横幅,在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顺滚滚的滦河南下县城。
他们撇下自己年迈的父母,撇下刚过门的媳妇,撇下新出生的婴儿,投身到斗争队伍中。
1983年3月1日,县委苗望贺书记和杜县长带着工作队进村的时候,南团汀竟是两个非党员群众威信最高,一个是大队长吴月生,一个是副大队长吴万年。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