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新起点小说】地址:xqdxs2.com
五、求学问教故事3
空前绝后
“空前绝后”这个典故比喻某件事情或某种艺术成就超绝古今。
此典出自《宣和画谱》:“顾冠于前,张绝于后,而道子乃兼有之。”
晋朝时,有一位大画家叫顾恺之,他学问渊博,绘画闻名于当时。他画人物,从来不点眼睛,有人就问他其中的原因,他说:传神之处,正在这个地方。当时被人称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南北朝时的梁国,也有一位大画家名叫张僧繇,这个人擅长画山水人物及佛像,梁武帝时建了很多寺院佛塔,梁武帝都命他作画。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寺庙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点眼珠,别人问为什么不点睛,他说:恐怕点了眼珠后这些龙就破壁飞走了,人们再三要求他试一下,他便点了两条,果然两条龙都破壁飞走了,而没有点上眼睛的两条龙依然还在墙壁上。这一传说虽然很荒诞,但说明他作画的功夫是很深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一个更加有成就的画家叫吴道子,他对画山水、佛像造诣很深,笔法绝妙,有书圣之称。据说,他为唐玄宗画巨幅嘉陵江图,三百里山水竟在一天内画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画了“地狱变相图”,不画鬼怪而阴森逼人,据说看过这幅画后,很多人都改过自新了。
《宣和画谱》在评价吴道子的作画成就时认为,顾恺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成就后人莫及,而吴道子则两者兼而有之。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比喻不称职的人充占职位。
此典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齐国有一位君王,姓田,名辟疆,又叫齐宣王,他非常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吹竽(竽是一种乐器,把很薄的铜片制成叶子,装在管子上头,吹起来能够发出声音;再把这样的管子一共三十六根,合在一起,装在一个壶子上面,才造成一个竽。)。宣王为了能常常欣赏那种竽乐的吹奏,又喜欢听合奏,便经常供养着三百名吹竽乐手,一吹起来,便三百人一起演奏着。当时齐国有一个人,自称为南郭处士的,他请求齐宣王让他加入吹竽乐队;齐宣王十分高兴,并且给他很优厚的待遇。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继位,他也一样地喜欢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听合奏,而是喜欢欣赏独奏。他叫那三百名吹竽手,依次地每一个轮回演奏给他欣赏。命令刚下来,南郭处士就偷偷地逃走了。原来他根本是不会吹竽的,在那音乐大队中混了多年,也没有把吹竽这一种技艺学会;他害怕齐泯王要他表演独奏时,要露出马脚来。
老妪能解
“老妪能解”形容诗文的通俗易懂。
此典出自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在唐代的著名诗人中,白居易是位佼佼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先为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年间,白居易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求严厉处罚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摒弃“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白居易的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在唐诗中是很出名的,受到后人的称颂。
据宋代和尚释惠洪编的《冷斋夜话》记载,白居易作诗时,经常把酝酿好的诗句读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然后问她们能不能听懂。老妇人说能听懂,他才采纳。不然的话,他便进一步修改,直到她们能听懂为止。白居易的诗歌“老妪能解”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把事情办好。
此典出自《列子·说符》:“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够射中目标了,他兴高采烈地来告诉关尹子。
关尹子问他:“您知道您为什么能射中目标吗?”列子想了想,回答说:“不知道。”于是,关尹子就对他说:“不行,您还没有学好。”
于是,列子回去又练习了三年,三年后,他又来报告关尹子。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疫病之上》《万界守门人》《惶惶》《我的师妹不可能是傻白甜》《在北宋当陪房》《云朵和山先生》《地主家没有余粮啦》《种花家的兔子[星际]》《洛杉矶之狼》《少女的野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