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糖尿病自然治疗与辅助措施(8)
心理疗法的形式
糖尿病虽然是终生性疾病,但只要科学地对待它,遵循治疗原则,一定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从家庭医学的角度看,施行心理疗法主要是患者的亲人。心理治疗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发泄情绪
若长时期郁闭情绪,往往容易导致疾病;在生病以后,若这种郁闭情绪仍存在,会促使病变继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高声的叫喊、谩骂、歌唱等使郁结的情绪释放,对痊愈疾病大有帮助。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精神郁闷、沮丧会导致体内产生某种对身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果想哭就痛快地哭一场,以便有害物质能够通过眼泪排泄出去,如果抱着“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宗旨隐忍不哭,对疾病是很不利的。现代某些国家建立了供人发泄情绪的场所,提供了自我心理治疗的条件。在家庭里,这种方法是较好应用的。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意或无意地发泄,家庭其他成员应该能够谅解和容忍,而不应横加指责、压抑。
2.释疑解惑
由于某种症状而心生疑虑,从而导致病患,此时较好的治疗方法是消除患者的疑虑,或用语言讲解道理,或用事实证明是非。疑虑一旦消除,疾病便可能获愈。有人偶尔出现一次胸痛,便怀疑自己患了恶性肿瘤,而这种情绪久而久之便导致了真的疾病。此时如果患者家属深知这一过程,便可敦促患者上医院去作检查,消除其疑虑。
3.顺情从欲
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顺从患者的意志和愿望,尽量满足其久久追求的需要和愿望,用以治疗欲求不遂所导致的病症。一般情况下,此类患者得到满足后病情减轻,甚至痊愈。
4.说理疏导
针对患者心理症结,通过辨证观点,使患者在人生哲学方面有更深刻的思考,从而使患者心绪更加良好。在说理疏导方面无一定成规可循,以耐心、交心、诚恳为原则,要善于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说服患者。
5.以情胜情
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心理疗法。根据中医基本理论,人之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分别由心、肝、脾、肺、肾主宰;七种情志遵循五行生克的规律而互相制约,当某一情志过盛而导致疾病时,即可人为地引导出患者与其相克的情志,使之相互作用,从而治疗疾病。使用以情胜情时,要有针对性,要巧妙;勿使患者生疑,要精心设计诱发产生相克情志所需要的刺激量,全体家庭成员都要积极配合。
6.移情转意
人患疾病时,由于常虑其病,因而情绪低落,心理负担较重,往往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消极不利的心理因素。采取适当的方法转移患者对相关事件或病痛的注意力,借此调整气血运行状况,疏通结聚,使患者忘却其病痛,创造坦然无忧之心境,其病便易于趋向痊愈。移情转意多通过患者感兴趣、十分喜爱的事情来实现。此外,只要能使患者注意转移的方法皆可使用,这点对于患者家属来说,往往是很容易做到的。
心理疗法的内容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